top of page
王翊安.jpg

居住的機器人 /

Do Houses Dream of Their Residents?

⊹˚

在社會住宅中演譯AI技術植入建築的可能性,
機械與人性如何共存?

⊹˚

未來

⊹˚

人工智慧 / 社會住宅 / 機械與人性

⊹˚

捷運昆陽站TOD

"A house is a machine for living in." —— Le Corbusier,《Toward an Architecture》(1923)

 

2025的今天當我們探討未來生活的形象時,作為經歷多次技術寒冬後仍持續進化的強大技術,AI對未來的深遠影響已成必然。而AI這種機器,是否能映射出我們對居住的預期,也就是對未來建築的想像? 本設計旨在探討人工智慧對建築空間的影響,並選擇「社會住宅」作為研究對象,結合其社會性議題與AI應用,提出一種前瞻性的居住模型。

 

面對未來,人們常高估科技對民生的即時影響,陷入趨於科幻的臆想,因此在詮釋AI於社會住宅中的角色時,須全盤考量科技選擇。將AI區分為軟硬體應用後,本案排除虛擬實境等非必要技術,選擇具現實影響力的大型語言模型,處理居民生活中大量混沌資訊。硬體部分不探討仍屬遠端願景的GPR,而選用構造簡單、技術成熟的智慧倉儲系統(AS/RS)。在住宅空間日益狹小的都市生活中,社會住宅更需提升坪效。透過共享倉儲,住戶可存放不常用家具,並於需求時快速取出,使單一空間切換多種用途,而房間始終會染上住客個人色彩,不會淪為單純的空盒子。

 

基地位於南港捷運昆陽站,交通便利,符合TOD發展原則,範圍涵蓋忠孝東路與市民大道。以社會住宅為載體時,勢必聚焦「人際交流」、「公私層級」、「自明性」等議題,我認為即使AI再強大,傳統交流空間仍會保留,甚至是強調其形態,而傳統公設比將由倉儲系統重構,釋放更精準的交流場所。而所需設備與開發成本自然能透過社會住宅的價值工程平衡。

B11013029 王翊安.jpg

WANG, YI - AN 王翊安

▷ 如果有機會,想要和誰交換一整天的時間?

____

阿姆斯壯

▷ 如果時間倒流至_______,你會選擇?

____

永遠向前看

2025_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建築系畢業展覽   NTUST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. THESIS EXHIBITION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