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王育心_主視覺 (1).jpg

12歲的過去 32歲的未來 /

The Past at 12, The Future at 32

⊹˚

新民國中閒置空間再利用—長者複合型中心設計
設計結合校園閒置空間與長照機構,打造跨世代共享場域,實現教育與長照的雙向共生。

⊹˚

全齡共融

⊹˚

跨世代共融 / 空間活化再利用 / 社區照護

⊹˚

台北市北投區新民國中

校園是一種具備時代記憶的場所,承載青春的學習歷程與社會互動。隨著少子化的衝擊,教室空間大量閒置,教育資源過剩與空間浪費成為公共政策中的隱性問題。另一方面,台灣正快速邁入超高齡社會,人口老化加劇,家庭結構轉變,傳統以家庭為主的照顧模式面臨瓦解,扶養比不斷上升,年輕世代在照顧責任與生活壓力間難以平衡。

 

本設計嘗試以校園閒置空間為回應社會需求的切入點,將原有教學空間轉化為長照機構,兼顧資源再利用與社會支持系統的再建構。透過場域轉換,回應空間閒置與照護人力不足的雙重挑戰,使公共資源重新分配得以具體實踐。

在跨世代共居的概念中,強調的是生活場景中的自然交會,而非刻意安排的互動。孩童與長者透過日常的空間使用,例如教學活動、社區課程、餐食共享等,建立起可見但不強迫的連結,使照護場域從封閉機構轉化為生活化的公共空間。

 

同時,將機構空間與社區機能整合,有助於打破長照機構被標籤化與邊緣化的困境,讓長者能以平等且有尊嚴的方式融入社區生活,也讓年輕世代能在與長者共處中建立理解與尊重,形成互助與共享的新型態社會支持網絡。

 

本設計並非僅為建築空間的再利用,更是一種針對台灣人口結構變遷下,對未來照顧制度與生活型態提出的具體回應與社會倡議。

B10905023 王育心.jpg

WANG, YU - HSIN 王育心

▷ 屬於你的時間線?

____

多條交織的螺旋線,每條線代表不同選擇、可能性和路徑。每當做出一個決定,這條時間線便會分裂,進入另一條全新的可能性,並且繼續延伸。作設計時這些螺旋線不斷交錯、重疊,有時又會在某些關鍵點重新合併,形成全新的現實。

2025_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建築系畢業展覽   NTUST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. THESIS EXHIBITION

bottom of page